當這個故事在十二世紀前半建構起來之後不久,便立刻被翻譯成法語及德語、在歐陸宮廷間一舉傳播開來,並以理想的騎士團隊之姿,為人朗朗上口。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如果不能夠接受原本的自己,就會一直對自己產生「這樣下去不行」的想法。在這樣的臨界點中,盡力而為之後得到的結果就是現狀,你只要單純接受這樣的自己就好了,不需要對自己下出「努力不夠」的評價。
當你會覺得「今天只能做到這裡」時,其實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的。接受原本的自己,意思並不是「要做什麼」。並不是你的耐力不夠或是努力不夠,而是因為疲勞的累積、體力抵達了臨界點或是精神狀態不佳等,這些問題反應出當時自己的狀態,才會讓你「做不到」。後者的「正面評價」被稱為「有條件的愛情」。文:水島廣子「找出喜歡自己的地方」是錯誤方法跟「我想要有自信」一樣,常常被相提並論的概念是「我想要喜歡自己」這一句話。
因為接受原本的自己,是指接受「現在」的自己。雖然我這樣說,但你可能還是會覺得自己的確有不少缺點,而且今後還有更多想改善的地方,你擔心如果接受了原本的自己,就會停止成長了。入黨和人事職務同步作業中,民進黨明早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布《聯合報》報導,林飛帆尚未入黨,對於林飛帆是否會先入黨才上任?民進黨發言人周江杰表示「這件事情不會發生」
中共購入的英鎊,足以支付1970-1971總入口的46%。因此,香港一直不缺資金支持急速的工業發展,成為第三世界經濟中非常獨特的例子。也因為如此,英國殖民者長期以來關心的主要是英商與其他外商的經濟利益。但另一方面除了母國英國之外,殖民統治者還需要顧慮到和香港原屬國之間的關係(從大清、國民政府到中共):因為在中國內地的政經情勢變化或是內地政權和其他世界強權的外交折衝往往也會對香港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其次,立法局的非官守議員(以英國人為主)也都建議他不要進行改革。最能說明上述論點的,就是在港居住的英國商人在1894、1916、1917、1924年分別提出爭取政治權力的要求(第一次是要求以選舉的形式產生立法局代表、之後是要求增加在立法局中非官方代表的席位)。
其大部分經濟活動和英鎊區也很早就脫鉤。而最後一點不啻是敲醒了「一國兩制」合法性的喪鐘,若特區政府無法和北京取得諒解後在管治手法上出現大改革,那些已經無法再忍耐的年輕人只會不斷衝撞政府所剩不多的合法性。但這一切究竟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本篇會先點出香港在港英時代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的特殊之處,下篇再對照回歸中共之後這些特殊之處的陰暗面不但沒有被歷任特首妥善解決,反而是更進一步被放大。更特別的是,原本具有優勢地位與諸多特權的英資財團在殖民地的優勢地位卻逐漸被本地的華資財團所取代(只有匯豐銀行進行了成功的轉型,成為唯一的例外)。
而在中共從文革的經濟破壞中復原時,香港擔當了更重要的角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1951年因為韓戰導致聯合國對中共實施禁運後,殖民地政府說服了倫敦讓香港豁免嚴厲的外匯管制,繼續維持蓬勃的自由市場買賣貨幣(主要是美元)。而形式各有不同,7月7日《彭博新聞》網站上有一篇報導很巧妙的把到目前為主的抗議活動分成了四類:人山人海式(By Number)、衝鋒式的(By Storm)、圍城式的(By Siege) 和奇襲式的(By Surprise)。長期累積的民怨終於在特首林鄭月娥試圖強行推動修訂《逃犯條例》、威脅到香港市民的基本人身安全時又應對無方後爆發出來。
這在50年代對香港是莫大的恩賜,因為不受外匯管制和有機會購買硬貨幣的政策吸引了投資者,特別是來自內地和其他地方的富有華人移民。之後二次大戰結束,準備在香港進行憲政性質的政治改革方案最後在1952年被港督葛量洪放棄,除了當時混亂不安的東亞政治情勢是重要考量外,葛量洪本人不認為這對佔大多數的華人居民有好處。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而香港之所會有這些有別於其他大英帝國殖民地的特殊性,在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所賦予它的經濟功能:中英條約下以廣大中國市場為腹地的轉口港。而廣大民眾這次針對的,不光是《逃犯條例》的撤回,還有警方在驅散民眾時的濫權與要求非經普選產生的特首下台對民意負責。
」--《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頁258香港由6月9日的百萬人反送中大遊行開始,每週都有規模相當大的抗議活動。當時,中共正在從大躍進和其後三年的經濟災難中恢復過來,大部分進口貨品的資金均來自香港得來的英鎊,這筆資金佔1963-1967年中共總入口的28%。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隨者美國和中共持續冷戰,美國直至1971年仍對中共實施經濟封鎖,與中共內地進行的金融與商業不能以美元買賣,也不能經美國的金融系統進行,但以英鎊交易則不受華府和其嚴厲的法例管制。文:趙君朔(有個雲霄飛車式的人生,曾很輕鬆的進了不太好進的美國學校博士班,以為自己會是華文社會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又因為一個烏龍,更「輕鬆」的被踢出來,開始闖盪亞洲江湖,到處求人下單,到目前為止的心得是「我32歲以前到底活了什麼?」)「從這些方面看來,這東南亞接下來幾年政治上真正的希望可能是香港這個地理位置上處於邊緣的城市。可能是唯一能為該地區提供相當需要的領導力, 也就是社會科學家所稱的『示範作用』(demonstration effect)的地方。然而和大英帝國鼎盛時期在全世界各角落據有的眾多殖民地比較起來,香港的發展規跡其實有其特異之處:它既沒有像英國的其他殖民地一樣在二次大戰後很快回歸母國或是把權力交還給當地人。
最後到了殖民統治終結的時刻,香港是唯一在人均GDP上超越了殖民母國的情況下被歸還的殖民地。這樣持續對抗下去的後果極為可觀,不光會徹底改變香港的命運,對中共政權本身也是一個極大的風險。
在持續由少數英國殖民者和他們挑選的少數英籍、華籍商業菁英構成的統治結構中,很奇妙的是,這個小執政團體很快地針對快速變化的客觀情勢制定了對香港的生存(以及它們的利益)最有利(而不是最有利殖民母國英國)的各種政策。因此香港在政治上,一直要等到80年代,英國和中共展開回歸前的談判後才有所突破。
但這些要求要不是被拒絕、要不是只得到有限的回應。再者雖然這個政改方案得到了倫敦內閣會議的同意,葛量洪覺得他不去實行英國政府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這些統計數字反映,香港在英國統治下,每當內地的外交及政治出現問題時,對其經濟有特別的貢獻然而和大英帝國鼎盛時期在全世界各角落據有的眾多殖民地比較起來,香港的發展規跡其實有其特異之處:它既沒有像英國的其他殖民地一樣在二次大戰後很快回歸母國或是把權力交還給當地人。但這一切究竟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本篇會先點出香港在港英時代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的特殊之處,下篇再對照回歸中共之後這些特殊之處的陰暗面不但沒有被歷任特首妥善解決,反而是更進一步被放大。之後二次大戰結束,準備在香港進行憲政性質的政治改革方案最後在1952年被港督葛量洪放棄,除了當時混亂不安的東亞政治情勢是重要考量外,葛量洪本人不認為這對佔大多數的華人居民有好處。
因此,香港一直不缺資金支持急速的工業發展,成為第三世界經濟中非常獨特的例子。在持續由少數英國殖民者和他們挑選的少數英籍、華籍商業菁英構成的統治結構中,很奇妙的是,這個小執政團體很快地針對快速變化的客觀情勢制定了對香港的生存(以及它們的利益)最有利(而不是最有利殖民母國英國)的各種政策。
最後到了殖民統治終結的時刻,香港是唯一在人均GDP上超越了殖民母國的情況下被歸還的殖民地。長期累積的民怨終於在特首林鄭月娥試圖強行推動修訂《逃犯條例》、威脅到香港市民的基本人身安全時又應對無方後爆發出來。
也因為如此,英國殖民者長期以來關心的主要是英商與其他外商的經濟利益。其次,立法局的非官守議員(以英國人為主)也都建議他不要進行改革。
再者雖然這個政改方案得到了倫敦內閣會議的同意,葛量洪覺得他不去實行英國政府也不能拿他怎麼樣。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隨者美國和中共持續冷戰,美國直至1971年仍對中共實施經濟封鎖,與中共內地進行的金融與商業不能以美元買賣,也不能經美國的金融系統進行,但以英鎊交易則不受華府和其嚴厲的法例管制。更特別的是,原本具有優勢地位與諸多特權的英資財團在殖民地的優勢地位卻逐漸被本地的華資財團所取代(只有匯豐銀行進行了成功的轉型,成為唯一的例外)。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而香港之所會有這些有別於其他大英帝國殖民地的特殊性,在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所賦予它的經濟功能:中英條約下以廣大中國市場為腹地的轉口港。
可能是唯一能為該地區提供相當需要的領導力, 也就是社會科學家所稱的『示範作用』(demonstration effect)的地方。當時,中共正在從大躍進和其後三年的經濟災難中恢復過來,大部分進口貨品的資金均來自香港得來的英鎊,這筆資金佔1963-1967年中共總入口的28%。
這在50年代對香港是莫大的恩賜,因為不受外匯管制和有機會購買硬貨幣的政策吸引了投資者,特別是來自內地和其他地方的富有華人移民。因此香港在政治上,一直要等到80年代,英國和中共展開回歸前的談判後才有所突破。
但另一方面除了母國英國之外,殖民統治者還需要顧慮到和香港原屬國之間的關係(從大清、國民政府到中共):因為在中國內地的政經情勢變化或是內地政權和其他世界強權的外交折衝往往也會對香港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樣持續對抗下去的後果極為可觀,不光會徹底改變香港的命運,對中共政權本身也是一個極大的風險。
发布评论